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揭开雾霾真相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2013年初,柴静怀孕,未出生的孩子被查出患有良性肿瘤,一出生便接受手术。她辞职暂别公众视线,回家照顾幼子。在这阶段,身为人母的柴静对雾霾的感受愈发强烈。这一次,她不仅是作为记者,更是出于母性本能,去追问“雾霾”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近日,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回归。这部耗时一年,自费百万,全长103分钟的公益作品,瞬间刷爆网络。
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作为曾经的记者,内心在自责
纪录片中的柴静,一如既往的知性。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母性的本能,“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当一个生命抱在怀里,面对持续两个月之久的雾霾,柴静的内心被一种强烈的念头所驱使,“2014年,只有空气优和良的时候,我才抱着她才出门,污染天数175天”,在她眼中,“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当PM2.5的值升高的时候,最脆弱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和父母。”这一年间,柴静想要去解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在医院采访,当医生说不明原因的肺癌很可能和雾霾有关,柴静很困惑:肺癌的潜伏期一般是十年,可十年前怎么没觉察到雾霾的存在?当专家拿出2004年首都机场的一张灰蒙蒙的照片,柴静说,“那时候,我们一直以为那是雾。作为曾经的记者,我的内心是在自责的,我一直认为看到工厂的烟囱才叫污染,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城市中心的空气会是一种污染。那个时候,我不只是记者了,我也是当事人。”
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
如果不行动,雾霾还只是开始
空气是没有墙的。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
燃煤的污染没解决,汽车的污染叠加进来了。不巧的是,污染物不仅没扩散,还粘连在一起了,“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它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
通过深入和细致的调研,柴静发现,我国燃煤和燃油存在着“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我们怎么办”其实也是有路可寻的,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的伦敦,在1960年时的污染比当下的中国更严重。历史和经验证明,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
抽丝剥茧,柴静将目光投向了泛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给这个国家不可思议的文明和财富,但假如我们拉动城市发展的方式不改变,15年之后,我们的耗煤量会达到60亿吨,我们的用车量会达到4亿辆,这意味着中国,雾霾还只是刚刚开始,堵车,只是刚刚开始。”
12369不打就只是一组数字
至少可以保护你和你爱的人
“一个人,别说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忍不住深深地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清新……但是现在呢?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都是看一下空气质量指数,靠盼着一点西北风过日子,”柴静说,“我不是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
环保这个命题,看似很大,其实也小。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没有时间去参加一家环保组织,你还可以做什么?12369(环保热线),如果你不打,它就是一组数字”,柴静在片中分享,她是如何主动打过电话,让楼下餐厅的排烟更少,让加油站的排放更淡。
“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他们会说不,不想等待,不想推诿,想站出来做一点什么,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柴静的一字一句,就这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在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保护你和你爱的人。”
■ 反响
走心烧脑又震撼上线4小时点击破百万
图为:拍摄纪录片,柴静说是出于母性的本能
《穹顶之下》是柴静时隔1年后的复出之作,也是柴静工作室联合人民网、优酷推出的年度调查,昨日该片推出后,四个小时点击破百万,评论超过3000条,被赞“走心、烧脑又震撼”。
优酷总裁魏明先生在接受楚天金报记者专访时称:“作为一部公益类长视频纪录片,同时还是一个严肃题材,能有这样的强烈反响,足见公众对环保和柴静的高度关注。”
魏明告诉记者,几年前,他看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很多人当时被这部环保题材的纪录片所震撼,“同样,《穹顶之下》也让我非常震撼,一位调查记者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雾霾’二字,这更加让人相信:很多事情是可以较真的。”
“这部作品,代表了柴静和她的态度,以一个公民的身份。”魏明透露,“说实话,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她并没有提到孩子的事,但后来才发现,孩子让她对世界的看法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这对一个调查记者来说,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也是所有人与雾霾的恩怨。”
■ 对话
“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记者:你告别央视之后,为什么选了雾霾题材?
柴静: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准备长时间陪伴她,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越来越强烈。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
记者:你以前也做过很多污染报道,这次与你以往报道有何不同?
柴静:之前的污染报道,都是就事论事。这次拉开时空,对过去的问题再回访,再思考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现状,看到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感觉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
记者:那你觉得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柴静:我自己并不想鼓动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那有一种强迫性。小时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树根上,我奶奶没说什么,只是拿小铲子把肥皂水铲起来,埋在了别处——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记者:是什么让你觉得大气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静: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记者: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切入,你有顾虑吗?
柴静:没有当妈妈之前,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就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个情感驱动,我确实很难去做完这件事。
记者:这次的拍摄费用大概多少?是谁投资的?
柴静:差不多一百万吧,包括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钱是我自己投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联系过我,愿意资助,但我不知道会做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何时作完,所以就没接受,非常感谢他们。我两年前出过书,用稿费负担的。
(据人民网)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