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互联网

    智慧城市迫在眉睫,香港推“电子身份证”惹人期待

    2017-10-20 10:05:57 来源: 海外网
    聊聊

    测绘网讯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表示,政府正带头推动“数码个人身份”(eID),也就是俗称的“电子身份证”。他介绍,将会为全香港市民提供单一的数码个人身份和认证,方便市民进行政府和商业的网上交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两年后可网上办驾照

    杨伟雄日前多次提到电子身份证的问题。他在参加一个电台节目时指出,会在两年内全面落实“数码个人身份”。10月17日,在一个介绍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017年施政报告的会议上,谈及创新科技范畴的具体措施时,他又聊到了这个话题。

    林郑月娥在10月11日发布的施政报告中,首次提议为香港居民提供“统一的数字身份和身份验证”进行在线交易,并归入“智慧城市”蓝图计划的一部分。为了发展“智慧城市”创新,未来五年特区政府将研发支出增加至45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

    什么是“电子身份证”?现实中,纸质(芯片)身份证、档案、社保卡、医疗卡、驾照、银行卡、房产记录等,个人信息都是分散的,整理起来麻烦又琐碎。电子证件可以将这些个人信息全部或者部分集合到一起。香港信息技术界议员莫乃光就非常支持“电子身份证”的概念。杨伟雄表示,只要两年左右,届时香港市民的驾驶执照、护照等都能在网上办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子身份证会取代香港特区居民当前使用的身份证,现有身份证将会继续使用。

    香港已经完成最新一代的智能身份证的换领工作。智能身份证上有一块芯片储存持证人士的个人资料,包括持证人指纹及电子证书等。除了可作一般身份认证外,还可以用作网上电子证书、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证、香港驾照以及在出入境口岸e-道自助通关。

    实现形式有想象空间

    特区官员尚未提及香港电子身份证的实现形式。但有消息透露,香港特区很有可能会采用在手机上创建电子版身份证的形式,囊括数字签名和用户身份验证。

    有人说,实现这一概念将使香港与荷兰、德国、以色列看齐。这几个国家的居民可以使用电子身份证明交税、开通银行账户等。正因如此,杨伟雄所言的实现“商业网上交易”的愿景非常吸引人。想想我们身边越来越普及的电子钱包,用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完成支付,而无需携带现金或普通银行卡。

    再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电子身份证如果完全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个人基本信息,银行卡、病历卡、社会福利卡、纳税记录、刑事记录及出入境记录等融为一体,就可以真正实现“一证通天下”。比如,一个人不幸遇到了车祸,医院只需知道其电子身份证的数字编号,一切与医疗有关的资料,比如血型、药物过敏史、以往住院的病历等情况都会一目了然,方便救治。

    当然,这样的便利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居民个人信息的基础之上,绝不是现行身份证上的几项信息就能解决的。到了这个地步,电子身份证就不是普通的电子版身份证而已,确切地说,是电子智能身份证。

    港版的电子身份证会走到哪一步,自然惹人期待。

    有人忧虑隐私与安全

    凡事有利就有弊。如果电子身份证内置芯片可以轻松存储或阅读诸多信息,人们担心这种系统将削弱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并有可能导致那些有权进入身份证系统的政府或公司滥用数据。

    杨伟雄表示,eID由政府带头推动,有关数据库资料也由政府统筹及提高安全度,市民不需要为私隐及保安问题担心。

    类似的安全担忧从未停止。日前,报名参加香港渣打银行马拉松的多名参赛者反映称,支付报名费的信用卡出现“可疑交易”。去年9月,放在玛丽医院的一台香港大学医学系计算机被盗,其中包含约3675名病患的个人详细信息。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表示,2013年6月至去年5月,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收到共253起数据泄露事件通知。

    杨伟雄在参加电台节目后表示,政府希望通过电子身份证向公众提供更为安全的电子服务。有专家表示,电子身份证会检查更多指标,例如指纹和生物信息,从而更准确地验证个人身份。

    莫乃光表示,特区政府需更好地保护当地居民的个人数据。不少专业人士也纷纷支招,比如必须通过详细的法律条文,严格的行政程序来约束接触这些信息的机构;设计好电子身份证上的加密系统,防止不合理的读取要求等。

    无论如何,香港电子身份证即将上路。杨伟雄说,金融科技是香港创科主要支柱,相信未来发展会更加快速。如何寻找科技创新、居民便利与信息安全的平衡点,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准和智慧。这两年,电子身份证的兼容性有多广,它的安全性有多强,都会慢慢揭晓。(文/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任成琦)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