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重启江豚生态科考 首次尝试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栖息地环境
测绘网讯 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王楷)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本月10日,武汉渔政码头两艘科考船鸣笛起航,溯江而上,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启动。这是时隔五年,农业部再次开展的全流域长江豚类大型科考。这也是“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后的首次长江生态大型科考。无人机用传感器收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揭示其几何、物理性质和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现代科学技术。 换言之,即是“遥远的感知”,按传感器搭载平台划分,包括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使用领域有自然灾害,如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民用领域等。
此次考察计划持续40天,涵盖从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行程约3400公里,将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同时调查了解栖息地环境质量。
参加此次科考的队员共35名,有来自中科院水生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还有来自湖北、安徽、江苏、湖南等地江豚自然保护区的技术人员。
科考队现场指挥、中科院水生所郝玉江博士介绍,此次科考参考了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运用了国际先进的豚类调查方案,主要采用目视观察、声学考察、环境数据采集等方法。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首次尝试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江豚栖息地环境。
考察时,两艘科考船同时行进,一艘负责南岸,另一艘负责北岸,前后相距5-10公里,船速保持每小时15公里。一旦发现江豚,前船继续航行,不接近观察,后船则接近江豚考察群体大小。
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介绍:“国家在长江流域实行了很多的保护政策,采取了很多的保护措施,我们想进一步看看长江的水生生物状况。”
据了解,本次考察工作将于12月20日结束,计划2018年3月公布考察结果。
在长江中下游的渔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长江里生活着这样一种“河神”,它们出没最多的地方往往也是鱼最多的地方,它们还会在暴风雨来临前,频繁跳出水面给人以警示。75岁的江西湖口渔民胡东久说:“我们的话讲是江猪拜风。”
渔民口中的河神就是江豚,江豚是胎生哺乳动物,每隔几十秒就需要露出江面呼吸,尤其是暴风雨来临之前。当地人将江豚这种行为称之为“拜风”。每当看到江豚“拜风”,渔民就知道今天不适宜出江。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鄱阳水和长江水汇流处,形成了巨大的漩涡,界限清晰可见。曾经在这里发现了长江里最大的江豚种群。
江西湖口渔政部门负责人介绍:“1996到1998年长江同步考察时,这个群是最大的,有80头。”
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渔民的生存已经倍感压力,江豚的处境也更加艰难了。在对去年洞庭湖死亡的江豚尸体进行解剖时,专家发现,它们的胃里都没有食物。高级兽医师谢拥军介绍:“当我们检查消化系统时,发现它里面没什么食物。”
自2007年白鱀豚宣告功能性灭绝以后,长江江豚成为中国内陆水域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2012年科学考察发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为1000余头,情况极度濒危。
中科院水生所郝玉江介绍,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长江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种群之间的迁移和交流被中断;水域污染;大面积挖砂破坏栖息环境;高密度航运造成被螺旋桨打死打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食物来源减少;违法网具造成的直接伤害。(测绘网 小会)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