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技相关的未来,需要怎样的智慧城市建设思维?
测绘网讯 科技浪潮下,结合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概念-智慧城市(Smart City)在全球蔚为风潮并在各大城市开花结果。从台北 Living Lab、首尔 Smart Seoul、斯德哥尔摩 Vision 2040 到美国波士顿结合 App 的 Street Bump,许多城市启始计划,透过网路技术,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与运作效率,并向都市永续经营的目标发展。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例如共享单车就是一种新型态的大众交通设计,让大众体验移动装置结合实体运输工具带来的高度机动性,不但为通勤新增了选择,也让环保、城市永续发展等议题有了新的思考辩论起点。
只靠技术堆砌没有用,智慧城市没有整体架构就没有效果
然而,智慧城市的实践并未总是带来期待的美好生活,现实中个别城市的成效可能因为地理环境、交通系统、人文因素等产生很大的差异。 智慧城市的发展,若单纯依靠技术与科技的堆砌,缺少完备的架构和与时俱进的指标,往往导致智慧城市发展资源的浪费。
尽管从都市计划的角度而言,智慧城市似乎随着科技变得更加“聪明”,从居民的角度来说,智慧城市却常常只是个很无感的口号。
如何做到有感的数字生活?“响应式城市”的创新可能性比智慧城市更高
为何人们对智慧城市如此无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智慧城市本身之于整个都市计划的角色,其实是后台的准备工作。换言之, 就像网际网路之于电子邮件、网页一般,智慧城市的存在是建立基础,是为迈向全面的数字城市-响应式城市的目标 。
响应式城市要做到的,是进化成一个能让居民“有感”的数字生活环境。 不同于智慧城市,响应式城市提倡即时反馈居民以及环境的需求,以达成环境永续和居民利益的双重目标。透过更精密整合的科技应用,搭配更有效的跨部门资源整合和协调,搭配新的感应科技,创造居民、社群、环境互动的新可能 。
一旦城市已作好数字基础设施、自动化和机器学习等的完备,便可以进一步将科技有效应用于上百万人的需求之上,进阶到响应式城市的阶段。
比喻来说,智慧城市(Instrumented City)透过感知设备搜集来的庞大资料以及智慧城市所作的分析见解,就像是电脑的硬体资料库和运算软体,而响应式城市就像 App 应用程序一样,位在系统的最上层负责与人们互动。
产业直接参与城市建设,用技术协助政府把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究竟我们该如何打造一个响应式城市?美国知名的城市科技学家科林欧唐纳(Colin O’Donnell)提出以下几项具体作法,关键是要做到资源在协调、使用和结果三层面上的平衡运用。
首先要建立合作的互利共享关系 ,尤其是在公家机关和私人机构之间,要能协调资源、共创利益。 心态上,与其保守地预设可能性与结果 ,面对问题应备有弹性的解决方案,且懂得辨识出有待改善的基础设施和尚未被善加利用的资源。
响应式城市期待透过与居民即时互动,真实地反映出人们的需求并得以共享参与, 因此作法上,强调竭尽网际网路在数字生活中的功能。 网际网路早已渗透城市生活,我们要做的事让网路更人性化,进而使城市更多元丰富。不同的是,城市经验是一对多的社群创造,当 50 个人一起看着交通标志,创造了来自不同背景的 50 个人的共同经验,如何有效地建立团体与环境的即时互动,可能是城市促进城市多元化的有趣课题 。
与科技息息相关的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数字基础建设思维
此外,响应式城市是个目标,也是个持续发展、有机的动态过程。许多城市的规划仍然奠基在多年前的计划,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造成城市本身无法反映出居民真正的需求。 然而,都市经营不是只有宏观面的计划, 必须要 规划即时的数字基础建设,让城市发展得以随着人们需求改变而调整 ,使城市与人们的从早到晚的生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数字化的生活互动将是达成城市永续发展的途径。当一成不变的基础设施已不合时宜,加上全球化为各城市带来无限延伸的跨文化交融,一个足以应付社会瞬息万变,且能够连结不同文化人群的现代数字城市,会是未来重要的趋势。响应式城市概念融合了包容与弹性,若能结合公共政策确切执行,会是相当令人期待的智慧生活提案。(测绘网 小会)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