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黎
机器人“奶茶小哥”可以像人类一样顺畅地完成整个奶茶的制作流程,顾客通过智能手机就能自助点单;“机器人调酒师”只需要1分钟,就可以完成接酒、摇晃、倒酒等多个环节;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现场向观众演示了高难度的脑部手术……琳琅满目的智能新品,展示出一场面向未来的科技盛宴。
一年一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近日在北京亦庄举行。这次大会聚集了全球160多家机器人企业和数千款应用产品,众多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了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时代机遇。
机器人行业有哪些新变化、新趋势?“智能加持”,机器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市场规模近300亿美元,服务机器人融入生活
在服务机器人展区,一只白色机械臂在手术台上缓慢移动,它将细针刺入一个模拟头部创口。随即,屏幕上显示出创口内的3D图像。“这是国内首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工作人员介绍说,医生凭借这套机器人系统不仅可以简化手术流程、节省手术时间,还能提高手术精准度。
展区里的一款陪护机器人,能进行人脸比对,并提醒用药时间;另一款安保机器人,可以在社区巡逻监控,对陌生车牌自动识别。不难看出,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已渗透到家庭、商场、银行、医院等诸多场合,并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此次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98.2亿美元,而其中服务机器人的增长备受瞩目。
报告显示,2018 年全球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 44.8 亿美元、25.4 亿美元和 22.3 亿美元,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48%。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科技龙头企业重点在无人车领域布局。今年1月,英特尔和 Mobileye推出全新自动驾驶平台,并计划于 2019 年将无人驾驶系统提供给汽车厂商。谷歌母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也开始正式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
对此,意大利机器人及自动化协会主席、欧盟委员会顾问Rezia Molfino预测,到2025年所有新型的车辆将实现互联功能,2035年70%的车辆能实现互联和自动驾驶。
◎人工智能和仿生机器人助力提高工作效率
在机器人大会上,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他们研发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它具有鲨鱼的外形以及视觉传感器、声呐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以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态环境。
作为新一代水下机器人,它可潜至300米的水下,能够识别、躲避海底礁石和生物,调节潜水深度,制定返回路线等。目前正承担着海洋测绘、海岸线地图扫描、水下科考等任务。
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研发的蛇形臂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狭小空间和恶劣环境,能完成如检修核电反应堆冷却管路或参与抢险救援等特殊任务。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工程材料、计算机、生命科学等全球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正迅猛发展,大量学科相互交融促进,人机协作、人工智能和仿生结构等成为技术创新趋势。
与此同时,灭火机器人、脑控外骨骼等高新机器人也显示出机器人在助残康复、灾害救援、娱乐体验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在现场展区,由航天技术制造的3款工业外骨骼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是一种穿戴式的装备,简单地说,它就像是一个力量增强设备,可以从速度、力量、耐力方面增强人类的能力。穿上这个设备,人们不仅可以完成搬运重物的动作,同时还可以轻松完成长距离步行。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8所外骨骼机器人团队负责人于志远介绍,这种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来自于火箭研发技术。目前这3种机器人,已经在医疗器械、消防救灾、物流等行业应用。有了它们的帮助,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畅想智能生活,TA比过去更懂你
萌萌的Hello Kitty、呆呆的“小胖”、幽默的“优优”、睿智的“贤二”……在机器人大会上,这些“智慧萌主”已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描绘出了期待中的智能生活远景。
医生、厨师、钢琴家,如今的机器人能胜任更多精细工作。去年首次参加国际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就获得496分的科大讯飞机器人“小医”,今年已经在合肥正式上岗,目前它能看300多种常见病,完成了4000多人次的诊断。
商品智能展示推荐、购物车智能跟随、无排队自动智能结账,超市也开始变得“聪慧”起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集合并运用视觉识别、重力感应、深度学习及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领域深耕。从生产线、车间到仓储、物流,从汽车、电子到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机器人的理解、预测、决策以及交互能力都在增强,正面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已超过99.9%,语音识别超过最好的速记员,甚至可看到紫外线、红外线之外的内容,听到超声波、次声波之外的内容,智能感知方面已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人类。
“智能机器人正在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便捷。”北京市副市长阴和俊表示,将以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为契机,开展更广泛的技术产业交流与合作,携手建设开放、共享、协同的机器人产业全球创新生态。
脑洞大开
用“意念”操控机器
从武侠小说中的“御剑术”,到科幻电影里的“阿凡达”,人类一直梦想着用意念控制物体。如今,脑—机接口(BCI)技术正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
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BCI脑控类赛事中,参赛者戴上脑电波监测帽,紧盯电脑屏幕上的字母,无需动手敲击键盘,就能用“意念”打出想要的字。
“关键在于选手要全神贯注,微弱的脑电波很难被采集。”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成员韩锦介绍,脑—机接口技术就是在人脑和机器设备之间建立信息传递的连接通路,使人脑发出的指令可以直接传递给指定的机器终端,俗称“脑控”。
具体来说,“脑控”可分为3个步骤。首先,脑电波监测帽采集并识别人眼注视所诱发的特定脑电波,并在放大脑电波和消除噪音后,分析出人的意图;然后,利用计算机处理脑电波,将人的想法转为机器的控制指令;最后,将指令传送给机器,从而实现人脑对机器的直接控制。
在军事领域,BCI技术已被用于操控无人机、打造“超级战士”;在生活领域,“脑控汽车”“脑控家电”“脑控轮椅”等发明层出不穷。
帮助渐冻人、脑瘫患者以及其他存有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的人提高生活质量,BCI脑控机器人让残障人士重新获得了与外界交互的能力,在康复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能够造福更多人。
尽管前景可期,但由于脑控对环境、硬件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方面要求极高,一套设备的成本不低于30万元;加之机器操作复杂,在现实生活中暂时还没有消费级的产品应用,清华大学脑—机接口研究组成员梁栗炎说。
由于BCI技术需要神经学、脑科学、信息学等多学科融合创新,技术瓶颈有待突破,真正落地尚需时日。(中测网 史婉婉)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