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业界

    我国首颗商业化卫星“武汉一号”有望升空

    2014-05-09 12:23:1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聊聊

     

    我国首颗商业化卫星“武汉一号”有望升空
    我国首颗商业化卫星“武汉一号”有望升空  我国首颗商业化卫星“武汉一号”有望升空
      院士简介
      李德仁,1939年出生,祖籍江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武汉光谷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立得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德仁院士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教学科研和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化工作,在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和可区分性理论与方法,摄影测量与几何遥感理论与方法以及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面有独到建树和广泛影响。曾四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863和国防973及多项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四月的武汉大学,春意盎然。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光影斑驳。在位于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德仁院士办公室,记者与这位75岁高龄的智者交流,愉快地享受了一段科普之旅。
      虽是中国测绘遥感界和湖北省唯一“两院”院士,李德仁院士却和蔼可亲。与他交流,不仅让记者这个测绘学门外汉,没有任何理解障碍,而且听得津津有味。不露痕迹,深入浅出,实在让人感佩。
      测绘3S,就是打桩、画图、盖房子
      卫星导航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简称测绘3S),这些让文科生一筹莫展,本专业大学生解释起来却又讳莫如深的专业术语,在李德仁院士的描绘中,却像听故事充满了趣味。
      他说,测绘3S犹如建设房子,先打桩,就是测量的基础和控制;再做框架,好比统一的全球坐标系统。“大地测量先打好桩子,航空摄影测量盖房子,把这些结果画到电脑上去,就叫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李院士介绍,“我起初专业是摄影测量,从人工测量到用飞机拍照片,这叫航空摄影测量。慢慢觉得航测不过瘾,有了卫星以后,就开始研究卫星遥感。“卫星遥感的传感器,除了摄影以外,还有紫外线、激光、雷达、可见光、红外,到微波遥感等。”其实,这也是李德仁院士对我国测绘事业的一大贡献,拓展摄影测量的学科领域,从单一的摄影测量发展到多手段的遥感测绘。
      李德仁立足于摄影测量,又做了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3S集成,是中国3S集成的主要推动者。“3S集成是将理论和应用结合,例如将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NS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起来,可以用于各行各业:用于国防,就可解决目标侦察、目标跟踪,建立数字化战场,武器制导,作战效果评估。用于社会经济建设,可做土地监察,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灾害应急等;在民生领域也有很大作为,如可用于车载导航、街景地图,三维虚拟实景和基于位置的服务等。
      李德仁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双院士”,始终把推动湖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普及作为自己的职责。以他为董事长创办的吉奥、和立得两个高科技公司,所有产品均拥有自主产权,坚持在武汉市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目前这两个公司累计产值均已过亿元,拥有500多名员工,为湖北省高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
      推动卫星商业化
      李德仁院士的过人之处,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应用领域也做出卓越贡献。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目前已发射16颗北斗卫星。“现在中国的北斗卫星,在亚太地区的功能已经优于美国的GPS卫星。”李德仁院士介绍,GPS是单向的,只能导航定位,不能通信;北斗是双向的,带通信功能,不仅可以导航定位,还可短报文通信。
      不过,现在中国的遥感卫星还是国家掏钱发射,如果商业化,就是市场掏钱,可以发挥两个积极性。”年逾古稀的李德仁院士,仍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他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想带个头,推动中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真正走向商业化和国际化。”
      李德仁最近和测绘领域多名院士联名,代表中国工程院向国家提交了一份咨询报告,建议国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尽快实现商业化。他说,中国的卫星产业已经吃了30多年的“皇粮”,现在要推进经济转型,必须走市场化路径。
      目前,李德仁院士的团队,正致力于在武汉光谷建设遥感工业研究院,主要任务就包括发射中国第一颗商业化的卫星。武汉大学已联合航天科技集团、508集团,和东方红公司、四维公司一起,预计2015年底发射卫星,有望叫“武汉一号”或“珞珈一号”。李院士介绍,我们团队主要解决数据接收、处理的硬件和软件,卫星主要用于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管,及用于精准农业等。
      乐于与年轻人一道工作
      李德仁院士一生都在马不停蹄地推动摄影测量、遥感学科发展,不仅推动本学科的终身发展,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他说:“有的人喜欢钻一点,钻得很精,而我喜欢看得全一点、远一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抓多学科交叉融合。”
      谈起自己的成就,李院士却归功于:“乐于与年轻人一道工作。”他说,我有一个理念,一个人本事是有限的,你只要有思想,可以找更多的研究方向,让你的学生都去努力成长。截至目前,李德仁院士已带了145个博士,是全国带博士最多的导师之一。现在这些学生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在学术上都能独当一面。
      “我要给学生指一条路,让学生自由发展,让他们超越我。”李院士动情地说,比如我的学生龚健雅院士做地理信息系统,就超过了我,我感到很愉快。青出于蓝要胜于蓝,这是自然发展规律。
      现在,李德仁仍然坚持带博士和硕士生,有上百人的团队。他的学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跨世纪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有大学校长,有从国外归来的“千人计划”学者,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有杰出青年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脱颖而出的年轻才俊。
      他,战略型的科学家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师生眼里,李德仁院士有口皆碑:他站得高、看得远,是一位战略型的科学家。
      他的学生、武汉大学教授张过说,导师兴趣广泛、知识面宽,了解测绘学科的每个分支,按照他指明的道路走下去,一定能出成果。果不其然,在李院士指导下,由张过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完成的测绘资源三号测绘卫星设计和数据处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过说:“导师淡泊名利,在最后的科研成果中没有挂名,这种大公无私的学者风范,将影响我一生。”
      李院士告诉记者,中国制造卫星,跟印度、日本、韩国不一样,“我们买不到世界一流的元器件,但我们坚持一个理念,通过钻研理论和算法,补偿元器件的各种偏差,就能够在硬件受限、元器件受限的情况,用先进的软件弥补硬件不足,让中国的卫星能达到世界一流。(龚雪 邹仕乔 蔡列飞)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