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寄望武汉成为大数据中心
武汉晨报消息,大数据是什么?它将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迎接大数据时代需要应对哪些挑战,做好哪些准备?昨日,100余位国内顶级专家学者、企业家和20余位国外顶级科学家在武汉东湖宾馆展开了极富前瞻性和权威性的对话和交锋,勾勒了大数据时代的前景,并寄望大武汉成为大数据中心。
此次“2014大数据与未来计算论坛”由武汉市政府与武汉大学联合“未来计算论坛(FFC)”举办,设置了“院士论坛”、“企业家论坛”等分论坛,用3天的时间研讨未来计算的前沿领域、方向、问题及理论、方法、技术等,并关注武汉的大数据产业发展。
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巨量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再加以智能化利用,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在会上描绘了车联网和大数据的关系,当每一辆汽车成为智能汽车,将身负多个传感器,再加上道路改造形成的大量传感器,会产生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分析处理,再将相应数据传输回道路和车辆,“指挥”车辆按最佳的路线行驶,并“安排”更合理的信号灯周期。将来司机驾驶会更省心,甚至实现无人驾驶,交通事故量至少可以减少80%。大数据也将彻底改变目前的车辆和交通安全市场,市场理念也将“从防御走向保障”。
大会发布了《大数据与社会·东湖宣言》,并为“武汉大数据发展战略研究院”揭牌。
12万亿传感器
为72亿人服务
数据的采集需要通过传感器,两院院士李德仁昨日透露,全球有各类传感器12万亿个,并仍会高速增长,这为大数据的采集奠定了基础。去年成立的武汉遥感与空间信息工业技术研究院,已推出了多个大数据项目,如通过5张遥感图片可自动生成城市建筑三维图像等。
李院士还介绍了遥感云技术和位置云技术,目前太空在轨人造卫星美国有500多颗,俄罗斯有120多颗,中国有118颗,而天空中飞行的有人机和无人机达10000架,遥感数据提取能力提高很多,全球几大导航系统中,中国的北斗系统在定位精度和响应速度方面,均有很强的竞争力。运用这些云技术,现在甚至可以用来评估叙利亚危机后的人道主义灾难程度。
李院士建言武汉应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城市数据的首席运营官应是市长,让大武汉成为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时代
最大挑战是什么
近日,武汉市政府正式发布了《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提出未来5年武汉市将构建两个大数据产业园,八个云数据中心,多个重点领域大数据交易平台,形成“2+8+N”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武汉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认识上,已上升到“一次新的产业革命”的高度。2012年,武汉成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启动了“教育云”示范工程,目前已在1000余所学校依次铺开。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是什么?李德仁院士的回答是“存不起”。
近年来,存储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但数据量增长更快,堪称天文数字。澳门大学校长赵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数据科学,发现数据规律。“牛顿提出了质点概念,认为一个人的质点数据量是10的80次方。但门捷列夫发现原子、电子的运动规律数量其实是有限的,他对数据进行了大压缩,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赵伟认为,就像力学、化学等奠定了工业革命的科学基础一样,数据科学也会带来新的产业革命,其目的最终是“让人们活得更轻松点、智慧点”,从“计算未来”走向“算计未来”。(记者朱佳琪)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