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元器件国产化超90%,未来两三年将密集发射18颗
2月1日15时29分,我国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冲上云霄。从点火发射到火箭完全隐入云层,不过30余秒。
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用于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北斗系统建设的多个首次。此次发射的第5颗北斗导航卫星还具备重量小、精度高等特点。
起飞重量不足1000千克
该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起飞重量不足1000千克。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介绍,这颗卫星也采用了中科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突破了轻量化框架面板式结构设计和高精度定姿技术。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于2015年3月30日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0个月以来表现良好。“这充分验证了框架面板式结构设计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林宝军说,这种“将载荷装在面板上”的做法,实践证明抗冲击、抗震动、导热性能好,使载荷在舒服的温度内工作。
芯片抗辐照能力增强
为了增强抗辐照能力,该星此次采用的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制的“新微芯安全芯片”。在距离地球22000公里的高空存在着无数的高能粒子,单粒子就能打穿卫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新技术的抗高能粒子能力远超铝板,即便被高能粒子打入,累积电荷也很小。还可以实现集成电路中元器件的介质隔离,使各路信号不会相互干扰。
首次采用星载氢原子钟
据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卫星总指挥相里斌介绍,与以往配备铷原子钟不同,这颗卫星以更精密、更稳定的氢原子钟为“主钟”,可为其他四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定准。
考虑到导航卫星的可靠性,这次还同时配备了两台铷钟,而“时频无缝切换技术”则确保一旦出现故障,可在氢钟之间、或是氢钟与铷钟之间切换,切换速度将达到皮秒级,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地面用户不会感觉到任何异常。
据了解,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元器件国产化率均超过90%,这颗星上的核心芯片、星载原子钟均为中国自主研发。
而为了达到“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服务”的目标,至少要在未来两三年内密集发射18颗左右的导航卫星。对此,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卫星研制、火箭研制、工艺检测、发射场等各方面均已做好相应准备。
目前,在大众消费领域,国产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关键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伴随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飞向太空,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正式拉开序幕。(文|3sNews 葛宇)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