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业界

    从地图文化到地理文化

    2017-04-24 09:13:05 来源: 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聊聊

    重庆又称山城、江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尤其是其多云多雾的气候,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近年来,随着直辖后“数字重庆”、地理国情普查等基础工作的完成,以及综合市情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市地理信息技术日益先进、地理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并越来越广泛、深入地服务于政府、企业、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数据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必然寻求更多的应用模式与出口。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十年磨一剑,着力地理信息服务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地理文化工作道路,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转型及整个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3a重庆地理地图书店 (1).jpg

     

    重庆地理地图书店

    重庆市地理文化工作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面对信息传播快节奏、市场主体多元化、用户体验深入化的新环境,社会对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形式和种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地图服务领域为例,如互联网、自媒体之于纸媒,当当、京东等电商之于实体书店一样,百度、高德等电子地图的出现,迅速变革了地图服务的产品和模式,对传统地图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地图服务的模式亟待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测绘地理信息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纷纷思变、积极思考,围绕地图文化,展开了地图服务创新的尝试和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在做地图本身文章的同时,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进一步打开思路,从地理学的视角着眼,从一张张的地图出发,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知识提取和文化提炼,向社会提供地理文化服务。应该说,地理文化工作体系的提出,对地图文化工作进行了内涵更深、外延更大、应用更广的拓展。

    23b“每周一图”团队成员做客重庆文艺广播。.jpg

    “每周一图”团队成员做客重庆文艺广播。

    重庆市地理文化工作体系的构建,发端于2010年底重庆地理地图书店的设立,并从2013年“每周一图”工程启动开始进行系统思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最终提出了“探究地理知识,传播地理文化,分享地理价值,建设地理文明”,作为地理文化工作的宗旨,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市情的地理文化工作体系,实现了从传统数据服务、信息服务到新型知识服务、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并开始牵头推动全市地理文化产业的发展。

    24《重庆晨报》对名山地图的报道。.jpg

    《重庆晨报》对名山地图的报道。

    (一)地理文化工作的宗旨

    探究地理知识。幽深狭窄的小巷、麻辣鲜香的火锅、爬坡上坎的小道……重庆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都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比如,重庆名片之一的美女,以皮肤白、身材好闻名,其原因不乏:首先,重庆空气潮湿雾天多,紫外线较弱,再加上多静风天气,对皮肤的损伤小;其次,重庆城市依山势而建,爬坡上坎是家常便饭,运动多,代谢快,皮肤自然就好,身材也会更加苗条;再者,为抵御潮湿的天气,重庆人喜麻嗜辣,而吃辣也对保持身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所有这些,又都归功于重庆山多水多的地理环境;可再具体到重庆有哪些山、哪些江、哪些峡谷这些地理知识,就需要我们从地理信息中进行挖掘了。当我们把这些地理信息提取出来并编制成地图的时候,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地图告诉人们这些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地图来分析其分布规律和背后的原因,发掘出更深层次的地理知识。

    传播地理文化。地理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人们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它赋予地理知识的探究以意义。通过对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提取以及实地调查中分析出来的地理知识,不仅要被专业人士所掌握服务于工作,更要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理解,引导和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这样才能使地理知识的探究更加有意义。比如,重庆在全国创新开展的“每周一图”工作,在探究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建立了全方位的立体传播体系,借助纸媒、广电、网络和新媒体向全社会普及地理知识、传播城市文化,既提升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又对城市和地方进行了有趣、有料、有力的宣传,也为发展地理文化产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分享地理价值。任何事物,不管包含了多少好的内容、内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分享,不能为更多的人所使用,那这个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就始终有限。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作为地理信息的挖掘者、地理知识的探究者和地理文化的传播者,不但自己主动应用这些信息、知识和文化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还通过牵头和推动全市的地理文化产业发展,来实现更多人甚至全社会基于地理进行财富的创造和价值的分享。

    建设地理文明。地理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都密切相关。地理文化工作既通过产业发展来关注物质文明建设,又通过知识普及、文化传播来关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地理学科本身,则本来就在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研究来密切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地理文化工作能够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帮助人们全面地了解和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提升全民的地理素养,这就是地理文明。

    (二)“一体系六平台”的地理文化工作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在现有体制环境和市情下,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初步构建了“一体系六平台”的地理文化工作体系。“一体系”指具有重庆特色的地理文化工作体系,“六平台”是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工作单元,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同时又相互协调与配合,对体系形成支撑,具体包括:实体平台、亮点平台、传播平台、交流平台、知识平台和创新平台。

    实体平台。重庆地理地图书店,是整个西南地区第一家以“地理地图”为专题与特色的书店,店内从地球仪吊灯到地图和地理类图书,地理文化气息浓厚。作为地理文化实体空间,书店不仅为地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展示、交易提供了场所,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聚集人才与人气的实体平台,成功地将地理地图专业人士和地理地图爱好者吸引过来、聚集起来,并通过常态化的沙龙、展览等活动,成为在行业内和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地理文化公共空间。同时,作为全市地理地图爱好者固定的交流基地,书店通过整合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爱好者资源,为跨界融合的地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亮点平台。所谓亮点平台,就是在地理文化体系构建之初,为实现其迅速推广、提升社会影响力,重点打造的“每周一图”品牌工程。自2013年8月以来,在近4年的时间里,“每周一图”已连续发布170多期,为市民提供便民信息、普及地理知识、传播城市文化,在行业内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更成为在全市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正是通过“每周一图”每周一个专题一张地图的不断刺激,“地理文化”这一概念得以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传播平台。“酒香也怕巷子深”,地图是地理知识和地理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图的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地理文化的传播效果。以“每周一图”的各种专题地图为基础,通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话题资源和优质内容,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与市内几乎所有纸媒、网媒、广电等主流媒体,都建立起固定的合作关系,每期地图通过各大媒体实时推送。与重庆市政府网、“重庆微发布”政务微信等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也建立专门联系通道,通过开展专栏的方式每周推送、发布。在自媒体方面,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力,以“重庆地理地图”为核心,“重庆规划”等强力支撑,着力建设地理文化自媒体大V。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平台的建立,使地理文化工作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

    交流平台。在构建单向信息流的传播平台的同时,必须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来实现地理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向交流。重庆的做法,是经常性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地理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专家讲座、书店沙龙、地图展览、科普进校园、地理知识竞赛和户外地理探访等,通过这些颇具吸引力的丰富活动,将专业、行业之外的精英人士吸引、聚集,既实现了地理文化的传播与分享,为地理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人脉资源,又通过交流和反馈获取各种意见、建议、信息、资源,反过来对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知识平台。2016年7月,重庆主城最高峰——大沙土梁子,被一群地理地图爱好者找到。这一重要地理发现,正是由爱好者们在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的文献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及技术支持下,结合实地田野探访完成的。这是地理文化工作日常开展的一个真实写照。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丰富的地图资料和地理文献以及存在于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们脑中的地理知识,共同构成了地理文化工作体系中的知识平台,它们为地理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知识保障。

    创新平台。地理文化工作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地理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更新,也将始终围绕“创新”二字进行。在实现将信息、知识、文化物化为产品、服务,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陆续推动成立了多个创新平台,包括重庆市地理文化众创空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等,充分聚集、发挥来自行业和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创新创业。其中,重庆市地理文化众创空间已吸引多家创客和创业企业入驻,中心和空间提供各种条件,推动协同创新、共同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5重庆地理地图爱好者走进民国洋房。.jpg

    重庆地理地图爱好者走进民国洋房。

    “每周一图”的重庆实践

    地图文化,不是简单地把地图印在文化衫上,而有其更深层次的内涵。王家耀院士认为,“地图文化是以文化视野诠释地图,用地图解读文化”,“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大众的、世界的,地图文化尤其如此,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的地图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创新开展的“每周一图”工作,面向社会每周推出一张主题明确的专题地图,通过地图这一载体,去挖掘、解读、传播城市文化,完美地诠释了王院士的这一经典论述,并继续探索提出了地理文化的工作理念。

    (一)“每周一图”,“以人为本”创新地图服务模式

    高俊院士说过,“数字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探索,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地图的人性化,也叫以人为本,地图做出来就是为人使用的”,“在测绘产业的大量成果中,最人性化的东西就是地图”。“地图”抑或是“文化”,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任何脱离了群众的产品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周一图”初衷很明确也很简单,就是从公众实际需求出发,以便民服务为切入点,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想其所想,绘其所需,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产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贴心的地图产品。

    春天踏青、赏花,夏天避暑、漂流,秋天采摘、赏红叶,冬天滑雪,指引市民休闲、出游;每逢节假日出行高峰期,推出春运轨交地图、五一避堵地图、国庆自驾游地图等,解决市民出行难题;好吃鱼摆摆地图、好吃鸡咯咯地图、味蕾地图、搭高铁吃成渝地图,成了重庆吃货们的福音;马拉松开跑在即,编制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线路图,儿童节编制儿童游玩地图,七夕节编制爱情地图,开学季编制重庆大学生地图……在便民生活方面,“每周一图”下尽了功夫,想群众之所想,编制出重庆市民便捷、精彩的人生。

    2015年元旦,重庆发生了一件事情。重庆火车北站北广场正式投入使用,原来在南广场始发的高铁、动车等大量列车迁至北广场始发。由于很多旅客不了解站场调整信息,元旦当天即有3700多名旅客错过列车。“每周一图”火速出击,连夜对重庆火车北站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踏勘、核实,熬夜赶制出极其详尽的《重庆火车北站交通组织地图》。第二天一早,这幅堪称“及时雨”的便民地图就挂在了重庆市政府网站上,并连续一周位列网站头条和访问量第一,为市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府办公厅专门致电进行感谢和表扬。

    公众的认可、点赞,使“每周一图”响彻行业,也让团队成员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责任感。201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到重庆对“每周一图”进行专题报道;2015年,“每周一图”获评中国地理信息优秀工程金奖;同年,获评重庆市助推五大功能区建设优质服务品牌;2016年,“每周一图”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感动测绘人物、感动重庆月度人物等殊荣,《地图传奇》纪录片也给“每周一图”提供了长达四分多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又验证了王家耀院士的那句话,“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的地图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从地图文化到地理文化,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文化服务

    近几年,传统制图行业普遍存在“地图被淡化”“传统地图已进入寒冬”之类的观点,高俊院士专门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指出除了政策需要适应、理论有待深化外,更需从自身找原因,“说到底,地图被边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图工作者本身。如果我们未能及时更新地图的传统概念,没有及时关注广大用户对地图日益增长的需求并提供更多品种,未能主动拓宽地图的服务领域,那我们的路子将愈走愈窄;反之,前景将十分光明”。

    “每周一图”也同样在思考:在大数据时代,用户还需要什么?信息唾手可得,然而却夹杂着众多垃圾信息,反而让人被信息所累。用户已不满足于原始的数据,迫切需要深加工的精品,于是诞生了各类精选服务,如美国比较风靡的高端定制旅行,日本一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等等。同样的,地理信息服务也需要精选,将有用的庞大的地理信息资源深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地理信息知识。因此,在通过地图提供便民信息的同时,“每周一图”不断拓宽思路,着手深挖数据,提炼地理知识,解读地域文化。

    重庆,山水之城,山在城中,城在山上。可重庆究竟有多少山,有哪些名山,没有人说清楚过。于是,“每周一图”推出《重庆名山地图》,对重庆境内的名山进行了全搜索,全部标于图上,使人们一目了然即可读懂山城之名副其实;同时,配文对重庆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全面解读,详细介绍了平行岭谷等山地类型。还有更让人惊喜的,大家在编制这幅地图的过程中,首次发现重庆的版图正好是一个逆时针旋转135度的“山”字,这个发现引起了媒体和市民的极大兴趣,在网上引发热议,重庆市内各大媒体也竞相报道。可以说,这是对“山城”这张重庆名片的又一有力诠释——重庆连版图都是一座“山”。

    还有《重庆峡谷地图》,从山水交融产生峡谷的地理学角度出发,首次系统挖掘出除了长江三峡外,重庆还有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长江小三峡、嘉陵江小三峡、鸭江小三峡等其他5处“三峡”景观。《重庆温泉地图》,在名山地图、峡谷地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深挖掘,进一步论证了“山山有热水,峡峡有温泉”的重庆,作为全球首个“世界温泉之都”,乃是实至名归。此外,茶文化地图告诉了人们重庆每个区县的名茶;物产地图把每个区县的主要物产“一网打尽”式地向市民端出;会馆地图呈现了重庆的移民文化;古桥地图、长江大桥地图从古今两个角度宣传了重庆的桥都文化……

    没有传播的文化不能成其为文化,好的文化一定要有成功的传播。在做好内容的同时,“每周一图”同样重视传播。依靠群众切实需要的服务性、知识性主题和原创优质内容,以及已经建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传播策略,“每周一图”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每期10万+阅读量的文化品牌。除了每周出现于报端、网媒、市政府网站等媒介平台上之外,还与重庆文艺广播合作,每周四开设固定栏目,通过当期地图向市民解读重庆,这被称为“会说话的地图”。

    从地图文化到地理文化,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文化服务,从基于地图载体提供便民信息到普及地理知识、传播城市文化,“每周一图”工作创新性地拓展了地图文化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让地图服务变得更加精彩。如今的“每周一图”,已俨然成为重庆的文化名片,成为了市民认识家乡、市外了解重庆的窗口。重庆市政府网站专门开设了“重庆生活地图”栏目,每周定时推送、更新地图;重庆市官方外宣杂志《重庆与世界》专门推出了“每周一图”专刊,面向国外人士宣传重庆,深受喜爱。

    27地理群组织的书店沙龙活动。 (2).jpg

    地理群组织的书店沙龙活动。

    地图文化工作的公众参与

    地理文化需要传播,地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地理文化的氛围,这必定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互动。充分重视社会公众尤其是地理地图爱好者的参与,也是重庆特色地理文化工作区别于传统地图服务和地图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5年,依托重庆地理地图书店的实体平台,通过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和重庆市地理文化众创空间的专业支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重庆地理地图爱好者群正式成立。地理群的成立,充分整合了来自全市的地理地图爱好者资源,一方面为跨界融合的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一方面通过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好者向其所在的领域进行地理文化的传播,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最终在全社会提升地理文化的影响力。

    重庆地理地图爱好者群脱胎于重庆地理地图书店的读者群,现已拓展延伸成为重庆全市地理爱好者和地图收藏者唯一的社群组织。目前,地理群拥有成员180余人,来自全市各行业领域,职业涵盖大学生、公务员、大学及中学教师、工程师、工人、企业主等,年龄下起不到20岁的高中生,上至80多岁的老人,皆是热爱地理、热爱地图、热爱重庆的铁杆粉丝。地理群坚持“挖掘地理知识,传播地理文化,分享地理价值,建设地理文明”的地理文化工作宗旨,坚持公益性方向,坚持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文化服务于群友爱好、社会需求和城市发展,经常性组织大型讲座、小型沙龙和户外地理探访活动,并为企业、政府提供历史和地理文化资源的挖掘、策划服务。

    2016年全年,地理群共组织大型讲座7场,在重庆地理地图书店举办小型沙龙活动5场,在合川、南川、江津、巫溪、璧山等区县开展地理采风和探访活动20余次,并组织群友首次发现和确认了主城最高峰——大沙土梁子的位置,各项活动受到媒体和市民的广泛关注。同年,地理群荣膺重庆十大人气社群,并在重庆最高楼WFC亮相。

    通过常态化地进行地理信息、地理知识、地理文化的科学普及和传播活动,地理群有力支撑和推动了地理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营造了地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并成为全国地理地图爱好领域的一面旗帜。同时,多名群友爱好者,也在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和重庆市地理文化众创空间的鼓励、支持下,充分发挥爱好和特长,参与到了地理文化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为引领和推动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