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28岁测绘人李鹏荣誉获“五一奖章”
Cehui8讯
工匠名片
李鹏,男,28岁,重庆市勘测院测绘外业小组长。
推荐理由
28岁的小伙子,已经是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凭借坚强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劲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年多来,他未出现一起质量事故,工程质量合格率高达100%。
曾获荣誉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大桥飞架南北,道路延伸东西,高楼拔地而起,轨道上天入地——当我们感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享受着出行便利的时候,你可曾知道,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测绘人,是他们用汗水描绘出这幅美丽的城市蓝图。
李鹏,就是其中之一。
不惧严寒酷暑
每个月至少有25天从事外业测绘
2011年,李鹏毕业于重庆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同年进入重庆市勘测院工作。当时,两江新区挂牌成立刚好一年,百业待兴,大量的前期勘测尚未完成。
“正值七八月酷暑季节,40度的高温,我们天天顶着烈日在野外作业。”李鹏回忆,那时候的两江新区全是崇山峻岭,“草比人还高,勘测起来十分困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两个人一组,头顶草帽,身背军用水壶,一台全站仪,一个三角架,两个对讲机,一根对准杆,每天工作10个小时,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夏季是毒蛇虫蚁出没的季节,李鹏和他的队友只能穿长衣长裤,把裤脚扎进袜子里面。一天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要问谁能喝水多,测量队里一大窝。”李鹏打趣地说,在测量队,人人都有一天喝五、六瓶矿泉水还不用上厕所的能耐。因为顶着火辣的太阳,喝下的水全变成了汗。
除了酷暑,还有严寒。重庆是世界著名的桥都,为了确保大桥的安全,李鹏和队友们要负责对大桥进行安全监测。为了不影响交通,监测都是在晚上进行。桥上风大,到了冬季,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不同的温度、气压,都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李鹏总是反复地采集一个又一个的角度、距离,为重庆市民的安全出行提供最准确的数据保障。
正是在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下,李鹏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测绘人,每个月至少有25天从事外业测绘。
刻苦钻研
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测绘是个技术活儿,想要成为技术能手,就得刻苦钻研。
2013年至2015年,李鹏相继完成3个世界级工程——重庆园博园、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中央公园的前期勘察和后期竣工验收测量。
面对如此高要求、高质量的工程,李鹏一有时间就上网查阅资料,或主动向行业资深人士请教,然后再将新的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
那时候,他白天负责外业数据的采集,夜晚则面对电脑,一点一点的连线、绘图。就这样,那些测量中遇到的难题、看似不能解决的困难,都被他一一化解。
2015年6月,李鹏所在的测量组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改革升级的需要,我市重大轨道控制项目需全部进行规划核实竣工测量,这其中时间最紧迫,任务最重的就是建筑放线测量。
由于之前未曾接触过,李鹏在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收集资料,然后马不停蹄地找专业人士请教、学习。期间,李鹏每天抱着电脑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检查,每一栋楼、每一个房角,甚至细到每一个装饰柱、每一个台阶,都要和设计总图详细比对,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偏差。在他的带领下,测量组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精益求精
自己和自己较劲
快速发展的重庆轨道交通,需要精密控制测量,这也是李鹏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让列车运行更加安全平稳,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李鹏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经常一大早就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陀螺全站仪,行走几公里进入地铁隧道,饿着肚子直到下午三四点才出来。匆匆扒上几口饭后,又回到办公室反复验算,经常一算就是一整夜。
在一次轨道的前期勘测中,李鹏需要落实一条排水箱涵的走向、深度以及内部尺寸。当一行人来到排水箱涵的入口,一股恶臭迎面而来,李鹏二话不说,换上水裤提着仪器带头就往箱涵里面钻。那是一条老旧污水箱涵,里面满是淤泥,黑色的污水上还飘着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更要命的是,箱涵里面不足一米高,身高1.7米的李鹏只得蹲着缓慢行进,五六十厘米高的污水淹到了腰间,令人作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李鹏工作了3个多小时,出来时已是满头蜘蛛网,浑身散发着恶臭。
“选择了就不会后悔。”李鹏笑着告诉记者,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让重庆测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他的梦想。(测绘网 山涧)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