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业界

    永州探矿“活地图”曾志方 累计行程可绕地球5.25圈

    2018-08-09 09:03:43 来源: 永州新闻网
    聊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作的一首题画诗,歌咏的是竹石。

    湖南省地勘局409队总工程师曾志方就像这坚劲的竹石,立根破岩,咬定青山。那巍巍的群山可以作证:曾志方27年来足迹遍布潇湘大地的山山水水,累计行程可绕地球5.25圈;那闪光的奖章和荣誉证书可以作证:2013年永州市“十佳学习型干部”,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党员学习明星,2017年全国第二届全国最美地质队员……

    “从米箩筐跳到糠箩筐”

    1991年7月,曾志方从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力学专业毕业,分配到省地勘局418队工作(单位地址在娄底)。

    他怀揣着炽热的地质梦,主动请缨参加最艰苦的矿区外围踏勘选点工作。这是一项综合性极强、责任性极大、工作范围和流动性很大的地质工作,经常要“光顾”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但曾志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每每乐此不疲……

    曾志方是娄底人,在娄底工作,自然方便。尽管工作艰辛,却辛苦并快乐着。418队技术力量雄厚,是一个综合地质队,不仅效益好、收入高,而且他从技术员,到矿区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技术部主任,再到副总工程师,一路走来,前景看好。

    2010年12月,一纸调令将曾志方调任409队总工程师,同时兼任地调所所长。虽然职务上去了,但他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独自一人来到永州。其时的409队已“沦”为一个专业地质队,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无”队:无技术、无人员、无资料、无项目。平时只打打钻什么的,并无其他什么活计。由于没有项目可做,发工资都成问题。有人说,曾志方这回“从米箩筐跳到糠箩筐”了。曾志方却认为,既来之,则安之。更何况,他对永州的山山水水既熟悉,又亲切。

    418队虽在娄底,但曾志方的工作地点却常在永州,多次到九嶷山、姑婆山上找大矿。“多次在地图上认识永州,也知道永州有很多的矿藏。到了之后,这里的矿藏丰富得让我痴迷。”曾志方对这方土地爱得深沉。2003年至2007年,他曾在永州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项目“湖南九嶷山—姑婆山锡多金属矿评价”。工作区面积大,涉及永州市南部五县;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主要工作区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切割深度大。就在这样条件极差、工作强度又大的情况下,曾志方带领项目组经过5个寒暑的艰苦工作,采集各种化探样品9000多件,完成填图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检查和评价了10余个矿点,找矿取得了重大成果,提交钨锡资源量16万吨,矿床潜在总价值达193亿元。成果报告获中国地调局优秀成果报告,并被列为中国地调局“十一五”重大找矿成果。

    在出任409队总工程师之际,曾志方郑重向组织承诺:在三年内,争取办成三件事,一是资质升甲级,二是地勘经济产值较以往翻两番,三是培养一批地质技术人才。

    “总工总工,总是在工作”

    承诺是金。

    为了尽快推进工作的开展,曾志方以身作则,作好表率,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或工地,最后一个下班;白天出野外,晚上编制立项材料、审查设计和报告。无论正常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晚上总加班到十一二点,有时为了赶报告和材料,不得不通宵达旦。而且有时连续一两个月才回娄底一次。不知不觉中,他青丝变白发,皱纹上额头。有人便调侃说:“总工总工,总是在工作”。

    为保证立项和设计质量,2011年至2014年,曾志方亲手编制的立项和设计材料达50多份,立项成功率达90%以上。同时,他给自己制订计划,坚持每个月下矿区或踏勘选点一至两次,与同事们一起出野外,一起跌爬滚打。

    为了找矿,曾志方带头穿行在永州的大山里。尽管他深知其中的艰险,一旦遇到梅雨季节,吃饭都成问题,只能拿野菜、饼干充饥;没地方住,就在老乡家的牛棚凑合;赶不回驻地,就在野外搭个帐篷;遇到下雨,就到山洞里躲一夜。有一次,天黑路远,无法赶回驻地,只好在河滩的空地上搭个临时帐篷,谁知半夜河水暴涨,等到被冰冷的河水冻醒的时候,帐篷都浮起来了,只好躲进山洞里生火取暖。南岭地带多竹子,扎破鞋子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不小心碰到老乡砍柴后留下的锋利竹桩,竹桩刺破了他的小腿,带血的竹桩从腿的另一边穿了出来,大家都吓呆了,他却淡定地对同事说:“帮我把竹签拔出来。”尽管大家受过野外生存专业训练,但谁都不敢这么做,曾志方心一横,闭上眼睛自己把它拔了下来。时至今日,他的腿上还留了一个大大的伤疤。

    “自信者强,自强者胜。”三年很快过去了,曾志方当初的诺言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地调所的技术队伍空前壮大,从当初的11人增长到35人,并且人才结构和层次得到了极大改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培养中层技术管理干部1名,拥有承担大、中型地勘项目的项目负责人5名,还有多名具有较强上进心、初步掌握基本地质技能的技术人员。

    ——随着队伍的壮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大促进了该队地勘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和地质工作质量的提高,并取得了较好找矿成果。该队财政投入地质项目从2010年的约40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2000多万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同时,提交了我省开展整装勘查以来的首个重要成果——水埠头大型锰矿(探获碳酸锰矿石资源量2537.8万吨)和南非波斯特马斯堡超大型铁锰矿(探获铁锰矿资源量1.36亿吨),分别获得湖南省地勘局2012年和2013年度局找矿成果二等奖。祁零盆地锰矿整装勘查区探获碳酸锰矿石资源量7557万吨,潜在经济价值约300亿元以上。永州市人民政府还对水埠头矿区锰矿普查项目重奖96万元。

    ——2011年,根据地质工作的良好发展势头,409队重新组建了钻探公司,主要承担了地调所的钻探业务,解决了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验测试也重新焕发了青春,从2011年前的年产值不足30万元,提升到2014年的近100万元。状元公司的钻头和钻探设备首次出口非洲;测绘业从单纯的资源储量检测,扩展到承担大型地形测绘项目,并由永州走向了省内其它地区、省外及南非。409队由一个基础较差的专业地勘队伍转变为一个实力较强、幸福指数较高的综合地勘队伍。

    “专家是八小时之外成就的”

    今年31岁的罗益周是409队地调所副所长。他告诉记者,“专家是八小时之外成就的”,这是曾总经常对年轻技术人员说的一句话。

    在艰苦的地质工作环境中,尽管日常工作繁忙,但曾志方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制订了“朝六晚半”的学习规划,即早上六点起床,坚持不少于一小时的学习,晚上坚持学习至十二点。他努力追踪地质科学技术的前沿,每年查阅和学习大量技术文件、科技期刊、外文资料及地质报告,摘录关键性技术文字、学习笔记15万字,分别在《矿产与地质》《地质与勘探》等国家级上发表多篇论文。为实施“地勘单位走出去”战略,满足境外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自2011年以来,他除英语外,先后自学和基本掌握了印尼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门外语,翻译了大量的技术资料,研究了南非波斯特马斯堡—卡拉哈里铁锰成矿带、印尼巴布亚斑岩型铜金成矿带以及菲律宾吕宋岛弧西缘金铜成矿带等世界重要成矿带的成矿规律,为该队境外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第一手重要资料。

    曾志方十分注重对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针对队伍年轻、缺乏技术经验的问题,他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每年年初和年末各举行一次培训,不仅自己编制培训材料进行授课,而且聘请经验丰富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专家讲课,重点解决关键性的技术疑难问题。同时,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他力求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自己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还经常深入野外一线指导年轻人,大家遇到技术问题,他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解答。但对他们的工作成果则要求非常严格,所有的技术图件,他都要亲自检查,不合格的必须返工;在整理资料写报告阶段,他必定逐句推敲。他总是陪着年轻人一起修改,让大家知道错在哪里,来龙去脉是什么。在“零陵区水埠头矿区锰矿普查”项目中,针对项目组多为年轻技术人员的状况,曾志方深入矿区,手把手地教他们填图,布置和编录各类探矿工程,开展综合研究,总结规律,编制成果报告。

    曾志方始终认为,地质工作不仅要业务过硬、素质过硬,还要会做人。他下矿区检查,从不事先打电话通知,遇到有人不按时上班,甚至宿舍卫生不好,都会进行批评、教育。在生活上,他非常关心和爱护这支年轻的队伍,曾志方曾去南非指导项目开展,恰逢中秋佳节,他扛了7盒月饼,给大家送去节日的问候,这一群离家的孩子被深深感动了。(永州日报记者 孙存准 通讯员 李爱丽)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