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我国气象卫星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气象卫星应用科学论坛举行
金羊网讯 记者李钢、实习生王怡然、通讯员柯纪协报道 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气象学会和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共同承办的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航天新时代下气象卫星应用科学论坛》于27日在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举行。
论坛围绕气象卫星应用如何服务“一带一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主题,结合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取得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等展开学术交流,传播卫星气象高科技。
2025年前我国7颗风云气象卫星待发射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在《新时期气象卫星应用与发展》专题汇报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00年到2016年间,我国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比达71%。搭载多种气象遥感器的气象卫星得出的各种大气层、地表和海面的气象资料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据杨军研究员介绍,我国风云卫星共8颗在轨业务运行,其中,被称为“大国重器”的风云四号卫星在技术层面取得了很大突破,目前风云气象卫星领域呈美、欧、中三强鼎立的态势。
杨军研究员在谈到气象卫星及遥感应用前景展望时表示,2025年前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待发射,在此之后气象对卫星观测要素的精度、频次、空间覆盖等均将提出全新要求,用于数值天气预报的计算资源比目前将提高至少10倍,而卫星的探测能力比现有规模将扩展100倍才能满足未来气象需要,到2035年我国气象卫星将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论坛聚焦气象卫星最前沿研究应用
“如何获取更详细的气溶胶参数?如何解决大气痕量气体在对流层中上部和平流层的变化情况?”论坛邀请了张兴赢研究员作《卫星大气环境监测的挑战》专题汇报,重点介绍了气象卫星最前沿的大气微量化学成分探测领域的新技术、新能力、新产品及其在大气环境监测评估及其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张兴赢表示,随着我国气象卫星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卫星在传统成像探测的基础上,已经大大拓展了前沿定量遥感的领域。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大气污染地面观测耗资大、见效甚微,不同站点数据质量的均一性存在差异,卫星大气成分遥感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获取长时间序列、宽覆盖的资料,并且度量统一、客观公正。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