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专访

    我们身边的人:姚岩森C1项目测量工砥砺奋进的旅程

    2017-10-10 09:45:29 来源: 北京晚报
    聊聊

    测绘网讯 感悟每一个工程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我很高兴能够接受城市副中心的新挑战。测量施工中的一点一线都连接着工程的心脏,每项定位坐标都必须做到坚如磐石,动摇不得,这就是我们测量工的工匠精神。——姚岩森小传从1985年进入建筑测量领域至今,姚岩森已经做了32年测量工,参建了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楼、中纪委监察学院、首都国际机场过夜楼、北京建工学院科贸楼、长春奥体中心等大大小小十几项重点重要工程,有的工程得过鲁班奖,有的工程得过长城杯。在城市副中心,他是大家都知道的“通州工匠”。测绘就是测量和绘图。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GNS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

    “32年,我已经测量超过200万平方米的建筑了,我想退休前至少再做50万平方米。”9月末,55岁的姚岩森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干工程的人都知道,测量是工程建设的开路“先锋”,从1985年的北京焦化厂厂房到今年的北京城市副中心B1、B2和C1工程,姚岩森做了32年的开路“先锋”,是专业里响当当的工匠大师。

    测量误差不超过3毫米

    9月21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达30摄氏度,虽然没有伏天那么酷热,但太阳照在身上,一小会儿就能晒出一层汗。北京城市副中心C1工地上,中建一局的测量工姚岩森从地下“钻”了出来。这一天,C1项目有三个施工段要同时进行放线,作为测量负责人的姚岩森马不停蹄地在三个标段之间来回奔跑,汗水顺着安全帽的边缘从额角流到了脸上,他却顾不上擦。

    “几乎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至少5个小时,也就顾不上了。前阵子入伏的时候,我被晒脱皮了,一层一层往下掉。”年过半百的老建设者,语速不快,精神状态却特别高昂,长年累月暴晒形成的深褐色皮肤和眼角的皱纹,能令人联想到他在建筑工地上度过的岁月。

    姚岩森回忆,1985年,从北京焦化厂厂房建设开始,他进入了测量行业,一干就是三十来年。他刚入行当测量工人时,可用的测量工具只有光学经纬仪和钢尺,施工全程都需要手工调整水平度。现在,有了全站仪和水平仪,只要把温度和气压设置好,就能完全满足建筑精度要求,便捷了很多。“当然,有了技术的帮助,人也不能放松,更得保证测量工作零误差。”

    “测量是一个工程的基础,你对轴线控制得不好,是会影响将来的建筑物。所以,这是一个不能产生丝毫错误的环节。”姚岩森介绍,所谓测量工作,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设计的总平面图,把建筑物的位置准确测射到地面上,包括平面定位和高程定位。C1项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数据和通信中心,抗震级别非常高,回填量也特别大,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也更高。“举个例子,如果你测量两个柱子之间的准确度不够的话,有可能梁就放不进去了,或者说,你把两个柱子量长了,就对不上图纸里对于项目的要求了。所以,真是一点错误都容不得。”

    “师傅对于测量数据,不仅是执着,甚至带着一种敬畏。”姚岩森的徒弟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由于自己不够仔细,在测量中出现了一点小数据错误,师傅在电脑上核对之后,二话没说,立即带着他回到原地重新测量。

    在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工地举办的“通州工匠大赛”上,姚师傅在比赛中的测量误差不超过3毫米,而北京市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误差在1.2厘米左右,测量误差不到标准的四分之一。

    等风停的“拓荒者”

    每天,姚岩森带着几个徒弟用钢尺和铅笔画出细线,工人们再按照地面上的标线进行作业。“B1工程、B2工程、C1工程,还有现在大家伙儿住着的生活区,都是我们一遍遍测量出来的。”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设者,姚岩森在2015年11月就来到了潞城,进行土地的勘探,定出临建也就是现在生活区的占用范围。“别看只是临建,可生活区要是定位不准,挡了工程的道路,就得拆了重建。”他告诉记者,那一年的冬天,北京的风刮得特别大,一刮风,全站仪就站不平了,他们几个人就一边吹着风,一边手扶着仪器,硬生生地等风停。

    两个月的时间,姚岩森从一个地测量到另一个地,自己也说不清来回跑了多少公里,才最终确定了生活区的位置。“前期测量就是这样,在什么都没有的荒地上寻找建筑的位置,就像个"拓荒者",条件都是很辛苦的,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

    岁数最大的“发烧友”


    从编程计算器到AutoCAD 软件,从PDA掌上电脑到三维软件,在采访中,所有的新技术和新名词,姚岩森都是张口就来。“同样的数据,如果用传统的计算器方法,可能需要一天时间去处理,而采用计算机系统操作,我用半个小时就可以处理完,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不说,还不容易产生错误。”

    可是,少有人知道,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所有新知识都是靠着自己多年学习获得。姚岩森记得,第一次看见AutoCAD 软件是从一位年轻的技术员那儿,同样是作图,对方把数据输入软件就自动生成了。当天回到家里,他就立即买了一本《CAD 从零开始》的图书,一点点从头学习。而他使用的电脑软件,则是多年前一个测量发烧友在QQ交流群里送给他的,他把所有的英文界面命令打印出来,一条一条地查字典翻译,再背下来。“自己不会就得求人,可谁能总帮你做呢?”

    现在,无论是程序软件还是电脑系统,姚岩森都可称得上是自如操作的老手。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不耻下问,去咨询项目里的年轻人,或者在测量发烧友的QQ群里发个求教帖。“群里有来自黑龙江、重庆、天津、山东等全国各地的测量人员,互帮互助,而我是所有人中岁数最大的一个。”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干测量工的不多了,觉得这行当枯燥、没前途,不如干工长有面子。可我觉得,这个专业其实特别有挑战。”姚岩森告诉记者,在他的眼中,每个建筑的情况都不一样,有高层、有低层,有的方方正正、有的造型独特,因此,每一个工程都是一次全新的过程,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还有5年退休,到退休前,我还想做几个大工程,多做50万平方米。”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